找回密码
 注册关闭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6316|回复: 16

十位欧美推理小说名家介绍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发表于 2010-2-4 23:40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  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关闭

    ×
    一、一手用矛批判,另一手藉盾创作,推理评论暨小说家:基亭(H·R·F·Keating)
    % e) ]/ b  }0 k) {! _ & X0 @! |( J* r6 L2 p" y

    0 X9 l8 F' t/ G" b- r7 b4 J著名的推理小说评论家、奥古斯特侦探俱乐部的总裁、皇家文学會社的成员、福尔摩斯# q; e. f4 ~* m+ K- E2 u
    学的研究专家、英国作家协會的主席、以及杰出的推理小说作家,这麼多显赫的头衔,加起5 |' D1 p; b( d
    来却指向同一个人,那就是基亭(H.R.F.Keating)。8 @4 n8 w& S- u6 u# c* [
    : A& j- n5 U4 w# Q  z, w
        以学术研究之心,撰写推理经典评论# J2 Y" \4 @. _7 ?* l* x) g- r. _

    9 R3 Y/ h& d! [9 ]    1926年,基亭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萨西克斯郡(Sussex)。他受教于墨茜特学校及都; ]6 s! |* i" V" g! n& p
    柏林大学,中途曾一度被拉去陆军服役,但整体的求学阶段还算顺利。1953年起,基亭展
    6 D, Q2 {- d; \& u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,七年之间先后在《电讯报》及《泰晤士报》两大报业工作。
    2 c& R8 F6 h7 H& B1960年,基亭决定转为自由作家,直到1967年,他才重回《泰晤士报》担任犯罪小说的书
    % L; K, C# r/ n3 n  U评家。基亭对于推理和犯罪小说所付出的苦心研究,使他成为该类型小说中首屈一指的评论: M7 M4 O. N5 p1 n
    家。其著作包括《Sherlock Holmes,The Man and His World》(1979)、《Crime and
    8 a! E) j. c; Z, X) ^% YMystery:The 100Best Books》(1987)、以及非常重要的推理写作指南《Writing Crime
    5 F/ {7 c* l1 n4 J! F7 VFiction》(1986)。1 I; k3 l8 f2 k! w4 A
    4 v8 ]1 K; a1 J! P
        另辟新径,印度探长异军突起+ I- D' o. w! Z% }, @- T
    0 m8 k" V5 S* k8 V: X9 L+ J
        在小说创作的方面,基亭的功力也是倍受肯定。他的作品以严谨的布局、优美的词藻取
    3 e  o3 M0 t+ h& z; O7 d8 C  |胜,因此无论是看热闹或看门道的读者,皆可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;即使是位居偏狭乡下地
    ) y; O. g/ R) X/ D区的读者,也能在基亭熟练的生花妙笔下,不禁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兴趣与认同。1960年
    ( X3 }( r9 M; c2 R初期,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推理文坛中闯出一条新路,也为了打入广大的美国市场,基亭突发
    - q! j2 C) e1 }* V% o& c; o3 }奇想,决定将故事背景设于西方人好奇的东印度国家,并杜撰一位其貌不扬的印度警探为主2 C9 F0 T7 f& d* m
    角,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孟买刑事调查局探长沟帖(Inspector Ghote)。这位害怕失败、
    7 e# R& N' D3 ?, g. X. h但绝不莽撞行事的印度探长,首次出现在1964年的《The Perfect Murder》,这部作品一0 D  c3 Z9 N4 D7 ]* ?# e
    发行上市,就让老美轻易接受沟帖既笨拙又大智若愚的行径,而且分别登上英美两地最重要  S. m8 {$ S( S/ s( o
    的推理大奖:美国爱伦坡的最佳新人奖、及英国犯罪作家协會颁赠的金匕首奖。7 f4 j$ e- K0 Z! }$ _# z" e7 N# t
    4 c. S1 q* {0 m! _
        从浪漫派到写实派,细观东西文化冲击
    ! D0 O% ?6 L$ ^9 n4 V3 G/ A- z# V6 z4 I+ s; {5 O
        一炮而红之后,基亭开始编写一系列的警方办案程序小说,书中的主角沟帖跑遍全印
      t+ [( p8 G: R1 {2 \" f. d& [度,甚至可以直闯佛门圣地查案。不过,基亭自承在创作的头十年里,他从未涉足印度这块
    ! ?- [( R8 @  D" M7 `$ l2 I土地,所以故事情节难免因天马行空的想像而失真。后来他屡次造访印度,作品因而逐渐趋
    ! j2 o) v5 @/ z: {3 F4 a近于真实,是故日后沟帖可以飘洋过海至英格兰伦敦追查线索(《A Remarkable Case of
    6 ]6 v3 V+ a# {1 T/ B6 Q5 p, B) N: ~Burglary》,1976),或是捞过界到洛杉矶缉捕逃犯(《Go West,Inspector Ghote》,: D. g( J* V0 Z% _- o# T8 Q- y
    1981),这些都是基亭迎向写实风格的转变。
    / L' f' m' `  R' i- K) r0 f2 Z    沟帖系列小说与其他名探系列小说的最大差异处,在于基亭对东西文化的两相冲击下所) ^. ^5 p- @+ a
    衍生的文化转变现象,有深度且迷人的刻画描写;特别是,我们在书中看到当时的印度上流/ ]% z- Q6 k& V0 C7 u# v9 A" Q
    人士,完全继承了英国统治主权的西式作风,而这项对社會观察的特色,遂将通俗的推理小
    & Q- N3 D) o/ |7 j" G说提升到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林。这即是基亭能够享有推理大师地位的首要原因。
    1 @6 h) `4 b7 z. S% K
    % l' X8 V8 j3 p" ~    其他重要作品:
    . J, y. Q4 ]! o/ V& Q0 b/ Q+ n
    0 ]* X4 ~4 r& \    《Inspector Ghote Plays a Joker》,1969;( o, D" q+ a/ d' v7 I( R. L* o2 l
        《Filmi,Filme,Inspector Ghote》,1976;
    : {& c. }& Z% y: t/ k7 w  a( V    《The Sheriff of Bombay》,1984;' {- O% M2 D. W/ x- A
        《Dead on Time》,1988;
    " Q7 H  N4 n! L' ~9 A1 c3 P    《The Iciest Sin》,1990。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2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二、崇尚神秘主义、渲染阴谋论的多产作家:萨克斯·儒默(Sax Rohmer)- I3 ?/ |( R6 r1 \6 ?% J, Q% `
    8 {& K; I  p- x" E/ v3 O6 A: \

    % ~( X) O0 M) F' `/ u4 [- \
    2 A( c, U7 ~. g6 H以创造出神秘小说中,最邪恶的角色-魔鬼博士傅满州(Dr.Fu Manchu)而享誉文坛的+ b% w, ]: {+ |% M5 H
    英籍作家萨克斯·儒默(Sax Rohmer),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,对推理小说最大的贡
    5 e4 Z& F9 B7 n* P8 K献,其实是塑造了多种虚构侦探的类型:暴躁易怒的苏格兰警场总督察Kerry、活泼朝气勃( x  h  u/ l3 L4 J# U
    勃的法籍侦探Gaston Max-此法国佬比白罗还早出道5年、大法官法庭里的小律师侦探
    ) b) P9 r  u, |+ d% H' TPaul Harley-此君比梅森探案更早亮相10多年、以及光靠睡觉就能够破案的Moris Klaw; T' R/ w$ |+ v; i" W* r
    -此人称号为梦幻神探(Dream Detective)。如此多才多艺,文学成就备受肯定的儒默,& {1 |) }0 F& C3 l) b; r& W
    一生中泰半过的竟是穷困潦倒的日子!原因何在?5 u; Q3 c. M0 A" S% s9 h( {( ]

    ' v- s2 d6 C! L  E- S9 X$ R    出身不高,幻想是名门望族
    $ V& y% T  X3 ?- `' F5 h1 n* E7 r3 v
        所有的不幸都得回溯到最早的源头-童年。1883年,萨克斯·儒默出生于英格兰的工
    5 T- [( N# ^- F# _( P业城Birmingham,他的本名其实是Arthur Henry Ward。从小,他就常听到酒后乱性的母亲7 a4 V+ t7 |& z% {1 x* O
    满口胡言乱语,说他们是一位17世纪伟大将军Patrick Sarsfield的后裔。这个说法因此0 |% p/ s, j/ p4 S9 L
    在小儒默脑海中凿刻出深切的印记,也使他飘飘然地自以为是名门之后,在18岁那年,儒/ h9 a4 Y2 r# }0 m# j; b5 P2 G
    默索性把Sarsfield的姓氏并入自己的名字中,变成了ArthurHenrySarsfieldWard。由于1 J9 R2 K" a! r; U
    这种希望攀权附贵的潜意识作祟下,儒默养成一掷千金的奢华习性,再加上几次不当的投资
    # `- z; r- g3 A4 e0 L失败,终于赔尽他一生之所有。
    $ A0 z* m/ A/ X+ j5 S0 Z) n+ C4 }) d5 T& F# m- L- i7 m
        创作力旺盛,想像力丰富$ b8 J0 C, ~: O( c, m" p  \
    # c8 w& Y! E# v8 ~( @
        儒默虽然搞不清楚自己的身家背景,不过却很笃定自己一生的志向-作家。初期,儒默
    4 p8 Z- R" Y6 {. L屡屡被退件,而这些文稿居然多到可以贴满房屋四壁;战斗力旺盛的儒默不但不气馁,继续" ~/ U$ R$ @; H* y4 J% E
    创作不辍,他甚至自信满满地曾将一份退稿连投同一家出版社三次,而且每次的内容都一字
    2 \; ~* O6 `* i. f/ ~: _不改,唯一的差别仅仅是在稿纸上涂染五颜六色的外框!尔后,当儒默的作品开始被书商出
    2 q& \. E% q% ?3 R) K版发行时,他强烈的创作欲望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举凡是大众看的小说、听的流行歌曲、音
    5 d  k: [) T0 c- ^+ k2 a$ Q乐厅演的戏剧,以及报纸的专栏评论,能卖钱的他通通不放过。也因如此,在某次接受报社
    8 \* [8 _/ t! U+ S+ ]委托前往伦敦Limehouse区的采访过程中,儒默因缘际會得知神秘老板Mr.King的传说故
    ' K& j1 r7 S. \4 B4 C3 X7 h( N事,因而引发他的创作灵感。就像是玛丽雪莱造访拜伦的古堡之后,刺激她写出恐怖小说
    7 b5 m# h: Z0 z' q8 q《科学怪人》;儒默在Limehouse一游后,回去就创造出傅满州这个永垂不朽的虚构人物。
    9 w2 M0 m. J; S3 p; U/ ALimehouse據说是当时中国人群居的大本营,其龙蛇混杂之乱象,即使在光天化日下,非中: h- X5 R  M# K; x( F3 w2 q$ `! ~
    国人在此出入也可能有杀身之祸!儒默于此地多次耳闻诡秘的大头目Mr.King,于是他在这8 ]5 U+ K4 j3 S* [9 L8 E: f
    个从未谋面的中国人身上发挥丰富的想像力,捏造并延伸出一系列的傅满州传奇。; R1 z. l8 L+ k

    & K  T3 M# {3 F4 N% _) x  Q    旁征博引异国文化,塑造人物栩栩如生0 M1 q! Z5 B+ K. k

    2 V8 p5 D2 {1 a3 y1 n' P$ w    一般大众都以为,儒默可能对东方国家特别情有独锺。事实上,儒默最感兴趣的其实是
    - Q+ i; W. X' r0 k: W中东文化,尤其是古埃及文明。而他在这些异国文明所投入的研究热诚,都转换成其作品的
    6 s7 w* \: m8 w% G6 O2 e一部份,无论是药物、毒器、以及各地特产的动物,儒默对它们的背景、用途,都有极钜细+ d( {% o! ~0 w3 @" I
    靡遗的叙述,让人读之如入实境。1959年,儒默死于美国纽约,他生前创造的最后一个新( {+ z( \3 o* V$ l+ F5 r7 U$ h1 P
    角色,即是傅满州的女性变奏版本-名为SUMURU的女阴谋家,算是儒默送给全球读者的最  G' q1 [  f  D; N- Z+ ~( c
    后一份礼物吧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3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三、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作家:玛格瑞·艾林罕(MargeryAllingham)5 E) x8 @" }7 M, P% K

    $ q3 \9 {; y  V$ M- a9 h
    - U/ Z2 c" p; @# F/ b; X4 t俗话说:天生我才必有用。那麼,在一个众人皆作家的家族中,再多产生一个作家又有
    1 }% ]+ J# m! w何意义呢?英国女作家玛格瑞·艾林罕(MargeryAllingham)是否曾经如此质疑过,我们不得
    : V" _" `5 [  `/ ?% R$ k& r3 F而知。然而,1904年出生于一个作家、编辑群聚的家族里,艾林罕的确这样表示过:“我
    ! d% i; E3 |5 }! W& A! j% I0 O的族人将写作视为打发时间的唯一可行方法,并且也当它是维持生计的唯一来源。”这位后
    5 }  c# K# ^7 [/ U# J来成为推理大师的女子,自小就接受这种想法,并浸淫于创作鼎盛的家族风气之中。于是,' U8 r. n) u$ X. d( u! O7 F+ A
    年少的艾林罕很快就崭露头角,19岁芳龄即发行了自己的处女作《BlackerchiefDick》,
    6 ?: o+ e% [. l% l$ x0 \1 r& Q这虽是一本历史惊悚小说,却是她迈向20世纪伟大犯罪作家之一的生涯起步。
    8 D. d. j. A( h  }* W3 M
    2 f: N( ]- O  ]0 g    婚后创作力大增' f/ m6 w' s, D, ]

    % L; |  g, S) j7 x; u# w7 [: \    23岁那年,艾林罕下嫁艺术家暨杂志编辑PhilipYoungmanCarter,此君其实与她渊源! q! E0 f* F- I$ V6 D
    颇深,数年前那本《BlackerchiefDick》的封面设计,即是由他亲手完成。此正是“妇唱夫5 [. Q( [% x" x0 i
    随,其乐融融”。昱年,艾林罕的第一本悬疑小说《TheWhiteCottageMystery》问世;再相
    7 u/ ^) c+ f. O0 e: M: `隔一年,她完成了《TheCrimeatBlackDudley》,并在此书中介绍她最富盛名的神探出场,) h; Q2 U6 Q9 B, F  d( v
    此人就是艾伯特·坎比恩(AlbertCampion)。从此后,坎比恩便成为艾林罕系列作品里,
    - |2 R7 t. k& t打击罪犯的代言人。
    : N3 `+ f6 E! n% Z# e  E) y
    , j. i% ~9 m8 i" U    创作三部曲1 t0 f; H  j" B+ K; U
    ) H* J2 K; p: P% Y4 j5 E
        艾林罕早期作品的风格,着重于纯粹惊悚的情节渲染,然后逐步揭开国际犯罪阴谋的真
    * W: c' K8 z* X: p9 R) t相;而后,主要人物坎比恩其怪异滑稽的特性逐渐被淡化,艾林罕的笔触转向人物内心的刻
    ' v6 w, ^; J9 w. E画,以及办案过程的细腻描写;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艾林罕投身于社會道德重整与战后重建: s. I% q2 |- r7 s% t9 d
    的募款等活动,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了人道关怀的面貌:在此阶段里,神探坎比恩退为陪衬的$ Z& a# S6 h! u9 |7 Y; ?" O
    背景人物,罪犯反而跃身为整个故事舞台的中心。多年来,艾林罕独具的幽默感,一直是她( K6 B0 j0 f: w$ K+ a
    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;但是,随着她年岁渐长,幽默的特质越显黯淡,因此,艾林罕
    * H2 ?1 b/ z/ n) p6 N# h' M* w在战后的1952年作品《烟中之虎》(TheTigerintheSmoke)虽严肃深沈,却是她评价最高的
    8 O) Q4 u2 c0 r4 V# L2 B6 s4 ?作品,也是推理小说史上公认的经典钜作。
    1 ]) I9 K7 ~" m, L6 D# S# j2 }
    , @) u% ~8 m0 @  f0 ?& Y    因了解而关怀人物角色; \! j$ D9 T6 U/ q2 }4 _4 Z
    * X9 b+ f+ L" J) E3 D# u
        整体而言,艾林罕的作品中看不到轻蔑嘲笑他人的犬儒主义,也不會带有排斥愚民的菁
    3 g+ @' j# W$ y8 {3 Z! h' n英思想,更不會充斥着对低级趣味事物的陈述。艾林罕关心她笔下的人物,并且打从心里去
    ' ^3 U1 M5 K8 V4 t喜欢他们、了解他们的需求。1966年,艾林罕因癌症不治而逝世,她的先生Philip执笔协' n+ r7 v1 _% O* D8 S4 T/ N% R
    助完成其遗作《CargoofEagles》。1970年,Philip也跟着撒手西归,神探坎比恩的传奇故
    6 j1 X) a( r9 z3 ~事于此终告落幕。重要作品包括:- c5 W: X' U: B6 H$ O" g$ G  s
        《TheCrimeatBlackDudley》(1929)、
    8 ]* X1 C% f5 x& h/ \. V6 w5 v7 v    《甜蜜的危险》(1933)、: ?. D; I4 Y& G* i# z* t
        《DancersinMourning》(1937)、+ I! C$ W* l( w
        《TheFashioninShrouds》(1938)、' g  s* c1 O' [6 K- V' ~
        《InTraitor’sPurse》(1941)、
    1 b" r& @2 {( b+ r    《烟中之虎》(1952)。- o7 [) v* G$ _% L9 \4 `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4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、悠游于严肃与通俗之间的大文豪:葛兰姆·葛林(GrahamGreene)( t9 A8 V: N3 W' h; Q& @+ `( f: V

    & i6 A3 `9 c# M9 v5 r* ]& k
    3 M$ \/ B5 J" x+ P% _' B8 j0 Q+ r作品数量甚丰、文采多才多艺,是长篇小说家、短篇故事作家、剧作家、也是新闻评论" p* {" S% n* ~# n- e6 U7 p
    家,文本中总是以政治脉络为背景来铺陈,呈现出道德矛盾与挣扎的主题,这就是葛兰& H) Y7 S* R& j% ^
    姆·葛林(GrahamGreene)的文坛地位与风格。1 n- U$ b$ q9 u# n

    5 |( \1 F' W! o    阅历无数,著作等身
    . B% K/ O' \4 z# o2 Y- J) b4 B( e- l( @( i' }+ S. m( G
        葛林的家族中,可能流着优质作家的血统,他的表哥RobertLouisStevenson,也是享; Q! J9 x- Z5 [& ]- x
    有盛名的小说家(《金银岛》、《变身怪医》)。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将成为一流的
    + Q9 O5 H; x2 e+ {8 z* e说故事高手,不过,葛林的成就远超过他的期待,因为葛林的笔法多变,悠游跨越于各种小
    & e" S; [2 T) t% t' j. e5 e% P说类型之中;甚至,葛林文本中探讨的议题深度,足以让他超越一流,成为永垂不朽的伟大
    2 R9 T* @* i$ O" P4 h- {作家。2 F$ v# t+ I5 X' d" T4 O) |, |) q
        1904年10月2日,葛林生于英格兰的Berkhamsted小城,他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后,* @/ p* m( k  `0 o9 B
    先后于《诺丁汉日报》(NottinghamJournal)、《伦敦泰晤士报》(LondonTimes)担任记
    $ s/ l8 N0 U0 }' N# ]者的工作。1929年,葛林发表了小说《TheManWithin》的处女作,随即离开《伦敦泰晤士/ U6 \& v1 r5 C' @2 F- p
    报》,转往《观察家报》(Spectator)改任影评和文学编辑。二次大战期间,葛林在英国
    3 h8 ]2 i* f3 Y4 P( V) [, _外交部担任极重要的职位,战后他卸下公职,四处旅行,足迹遍及南美、东欧、非洲、和亚
    ) K  x' W. O( T1 G. J. n+ @洲,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。  e' M: \( ~( s( ]
    8 n2 c* f( E! y, j# S2 y
        内疚与救赎的拉锯,邪恶对纯真的冲击
    & p8 M# c3 W% h( {$ _% f- X; H
    + Z4 ?% F- m. n' _' Z4 V    葛林被世人认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,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里,充斥着苦2 l* K. Y+ G9 p; [
    难的考验、人性的冲突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。不过,葛林的前三部小说并未引起注意,7 B  X3 n) u( Y- [! ?" t+ d1 ^$ @
    直到1932年的《史坦堡特快车》(StamboulTrain)问世后,他才赢得应有的名声。葛林作1 W+ e. d8 f! P. k- c
    品中最著名的标记,就是如恶梦般不断纠缠重复的主题-内疚与救赎的拉锯、邪恶对纯真的0 l8 ^% s3 K$ H/ a# e
    影响。这种刻画正邪交融而对立、善恶共存又对峙的文学特质,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看到佐  H# Z8 b8 p' E8 n6 F6 E
    证:1938年的《BrightonRock》,主角是一对雌雄少年杀手,男的冷血粗暴,女的却是神
    - m5 {0 K8 ?9 ^' G圣纯情;1940年的《ThePowerandtheGlory》,描写逃亡的牧师与恶棍之间的冲突斗争;
    , o7 R8 u, C. _" ?! I4 h1950年的《TheThirdMan》,RolloMartins必须面对贪图不义之财的商人HarryLime,谁知
    7 P$ W5 a* w) K. T  l: ^: V* t这奸商竟然是战争爆发前的儿时恩人!
    9 H+ N, H! h4 b1 c0 Q    天主教义的宗教色彩,散发娱乐的阅读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个特色,是蕴含着宗教色8 V/ @( W; E! r& K8 J
    彩,常见以天主教义为中心主题。由于葛林并非天生的天主教徒,他是在处女作发表前两( H6 f; t" B# x1 O5 X5 Y
    年,才突然转为信仰天主教,因此有人质疑,葛林是否为了取得合理的“执照”而加入天主* j! H( h# E5 N# R# _  g* w% L* X0 n, r7 w
    教派。然而,葛林和G.K.却斯特顿虽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,但其立意却完全不同:却斯
    : Z; f) ~$ }! e; A$ _* Q- K' {- w特顿在信仰危机中,从天主教寻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乐;但葛林(或是他笔下的人物)若隐: I! r; n' I3 s3 _/ x; F, c. S0 N
    若现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烦恼的经过,而这些挣扎所架构的剧情故事,却为读者带来了
    $ {6 O1 e$ a$ p" X3 a7 }" @阅读上的娱乐效果。* c" ^$ ]2 w* k, k5 R6 }$ {1 M9 M

    0 I4 ^4 V4 B$ r* E; \    诺贝尔文学的肯定,推理文坛的重视
    1 U, t+ ], y9 u6 [. k# C% f' U- X3 t& q
       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。他自己将题材较为严肃的归类于“艺术小说”,其他则
    7 M5 D. c6 c, a) p, x0 t' ]界定为“娱乐作品”。有趣的是,这样的认知却因人而异,譬如有些美国评论家把
    ' f1 @. a+ |$ N《BrightonRock》视为通俗的娱乐作品,但在英国,它反而是一本广被认定为深奥渊博的严
    ! Z! z0 o8 `' l; w3 W+ b% S肃小说。葛林虽非正统的推理小说家,但《TwentiethCenturyCrimeandMysteryWriters》却
    8 Y# E! p. _" N+ K  |统计列出关于葛林著作的传记、评论集、和书志学文献,至少有31部之多,可见他对推理
    1 @5 i6 C$ \' x5 j9 N8 }文学的贡献,决不可等闲视之。葛林晚年长住法国尼斯,1991年4月3日死于瑞士,他生
    9 w7 v8 B- o+ e' P6 e; A前获奖无数,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提名他21次,可惜总缺了临门一脚,始终未能如愿以$ X$ T0 [% p2 I# s8 B
    偿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5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五、承袭冷硬派风格的“字母女士”:苏·葛拉芙顿(SueGrafton)7 O- m6 q6 R5 r6 N. L

    ! U" R$ f% i; k4 @- G- u: z3 ]; D6 b  i7 Q( q

    ( J, n5 F  U. Q: R/ ^8 |  ]4 r% u6 O
    4 S" F/ S, A' x1 T1 }及冷硬派私家侦探这类的狠角色,一般读者想到的都是那豪气干云的铁铮铮男子汉,7 a3 [( T* @1 m  a, |# h
    彷佛这个职业领域是男性的特权、女性的禁地。不过,到了推理文学的近代史,成见陋规终3 M8 x+ D1 i% Z& n) |( n- B. |
    于被打破了,一波由女性私家侦探主导推理案件的浪潮汹涌袭来,而掀起此70年代革命狂' e. N( c2 |9 W6 @  j6 A
    潮的是美国女作家MarciaMuller,因而造就了开花结果大丰收的80年代。其中,在这十多0 j/ l8 @. B; J* P6 Z
    年女英雌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里,苏·葛拉芙顿(SueGrafton)所创造的女神探金西·密尔
    & Z6 f$ }* s0 L  y虹(KinseyMillhone)【注:台湾译名为金丝梅芳】,堪称是最杰出的小说人物之一。
    & J5 Q2 E, v, ^
    ! Y, [/ v1 K) o* q    虎父无犬女,跨足小说创作与电视编剧3 |& N1 M$ k! T2 f' q0 J
    . c9 b' o" }. O/ k$ \7 ~% P
        1940年,葛拉芙顿生于美国肯塔基州,长于路易维尔市。有道是虎父无犬女,葛拉芙% i5 {$ j8 E5 r# ]
    顿日后會走上推理文坛,正是因为她有个写推理小说的老爸C.W.Grafton。1967年,这个小8 F. I9 ]1 }( I& ^% y1 F% Y5 R8 S
    女儿以处女作《KeziahDane》崭露头角,两年后的第二部作品《TheLolly-MadonnaWar》被
    5 k7 X  W3 k7 w9 \9 S& c电影片商相中搬上大银幕,葛拉芙顿自己还参与了改编剧本的工作,这个意外转折导致她除  y: F* ^; A9 q- b6 ]) Y# G
    了小说创作外,还跨足电视电影的编剧事务。80年代末期,她曾将克莉丝蒂的英国作品,6 i( z3 e6 p# {
    成功地转换为充满美国风情的电视剧集。
    ! l. F* L+ l$ \0 @3 C. U- @& H8 e1 e. s* U
        AtoΖ的字母排列游戏* D! }) a& e* s) I
    # F5 j7 p5 A3 z" f/ ~+ q
        葛拉芙顿最为推理?说迷津津乐道的,即是她“字母女士”(thealphabetlady)的着
    9 {/ y( c8 g  j! A  s名称号。从1982年起,葛拉芙顿每一部金西·密尔虹探案系列的书名,皆按照英文字母的
    0 p* W3 G$ f2 f' B2 f9 l排列顺序来命名,如早期的《AisforAlibi》、《BisforBurglar》、《CisforCorpse》、
    - E5 E* b0 ~( e5 w8 ]# Z6 e+ V《DisforDeadbeat》……到新作《NisforNoose》,她以此设限来增加自己创作上的难度,
    - C4 L' g4 L0 L" A; R+ f, k' V且乐此不疲,而读者也和她培养出私密的默契,在对她每年出炉新作的引颈期待中,臆测她
    3 f- B- |5 g, V" W. G1 l又如何以字母来大作文章。事实上,葛拉芙顿这样的奇异作风并非自己首创,而是师法其父# Y# U$ X+ w; j8 n. |% b
    运用歌谣连续行列来为小说取名的模式,因此,金西·密尔虹系列不仅是葛拉芙顿的代表
    ' @9 N9 s2 R5 Y# o( E7 V# [# L作,更是她向父亲致敬的作品。
    : C5 `7 B: A8 D# H' M8 u5 k) Z5 @/ E7 V
    $ K2 l+ e9 X" k% D& j  W    真实与虚拟的差别: |, [: u5 k" S& H

    % J+ V1 i! P" L8 \    在喜爱葛拉芙顿的读者眼中,金西·密尔虹根本就是她自己的化身。然而对葛拉芙顿来
    9 e+ Q, x; G. V7 n) R, ~( Z说,她可没有意图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,虚拟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物,来满足不切实际9 Y2 @" P. f: Q0 b7 L, w6 t
    的英雄式幻想。葛拉芙顿自承,和密尔虹相较之下,真实的她年岁比较老迈、身材没那麼纤
    0 q; f  T% c9 c  O7 X' ?( k细苗条,甚至连危机处理能力都较为迟钝;此外,葛拉芙顿也不像密尔虹是个独行侠,她和" L9 w' Q+ C2 x8 G. X$ @, R
    第三任丈夫结缡二十多年来,夫妻感情一直是鹣鲽情深,而且环绕于她生命四周的还有两个2 c7 {% q1 u5 Q/ k. @# D# D) H7 N
    孩子三个孙子、多支时而顽皮时又驯良的猫咪、以及花团锦簇的华美庭院;最重要的是,葛
    , N  m- L! H  f7 r. c$ Q4 L拉芙顿爱好美食与烹饪,这和以汉堡或罐头食物为主食的密尔虹相比,完全是大相迳庭。7 W6 D; k5 K# D0 r2 S2 N, R) y# d
        时至今日,葛拉芙顿俨然已是国际知名的畅销推理作家,她的小说被译为26种语言版4 g( D7 ~' M% l/ M! e( l+ k
    本,发行至全球28个国家,销售记录已达数百万本之多。这位刚毅的女作家用自己果断的! Y; h+ t9 ~5 W: S0 u. m
    笔触,证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里,除了法院之外,街头依然有正义的存在。: }/ E/ \" C/ x3 S, K1 H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6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六、大隐于市、慢工出细活的惊悚大师:汤玛斯·哈里斯(Thomas Harris)
    & u* r( Z' E8 E1 O, z! v4 a0 q" o2 E$ V6 `
    5 r. c9 _* v& I* h* j% x
    3 [' m0 P" z3 b* W7 k; ^6 ^
    出版界虽属文化事业,却仍免不了商业气息浓厚的炒作烘抬伎俩。譬如说,一旦成为畅
    # Q2 T. X: m2 w  E' ^7 x销排行榜上的名字,作家必在出版经纪商的安排下,上尽各类传媒以增加曝光率,抑或是举3 d$ W* K- f  S' Z
    办演讲、座谈會、签名會等活动来促销新作。于是,作家也变成如闪烁明星般的知名人士,
    & i7 f: N' S# Z7 d; v- A3 \然后在出版商"打铁趁热"的藉口催促下,只得像赶鸭子上架似地匆忙挤出下一部新书-难怪
    " h, `1 }+ A0 }2 u; g* L- j5 x许多畅销作家通常也是多产作家。然而,汤玛斯哈里斯(Thomas Harris)可不是这么一个
    % u5 d2 P  L5 u" A8 f受名利摆布牵绊的作者,在创作生涯的25年当中,他仅仅只有3本小说问世,但光靠这3
    : i+ j$ B5 [. B3 m( h部掷地有声的作品,足以让他成为近代最重要、最杰出的惊悚类(Thriller)小说家之一;# w$ G* p& V5 {" x
    因为,哈里斯的作品不但大受欢迎,而且对后继的创作者,有极深远的启发和影响。
    " E( _. C& F1 y9 _, j) _
    8 h2 f, {" ?. {* d, w( m    情节布局严谨,气氛诡谲骇人
    * n4 c: N+ p( [+ {* y2 T+ }, ]8 ]/ o" w$ H* m+ S, U
        哈里斯是美国籍作家,生于1940年,其个性和作品一样是惜字如金、沈默如金,所以
    % S: Z" p$ ]' {# C- E6 f6 x9 x* l他不但极少曝光,更不喜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侃侃而谈。在正式投身专职写作之前,早年哈里
    9 K7 H2 W; @& n斯曾于德州担任记者工作,主跑社會新闻及刑事案件,后来转到纽约市的美联社% X! {" L3 V" y% V0 L# X; i
    (Associated Press)任职编辑。这些专业背景奠定了哈里斯在说故事方面的非凡技巧,并
      l- y0 T8 i. N0 K! S/ V且练就他对情节架构的经营与角色的塑造发展,有着深思熟虑的洞灼远见;同时,哈里斯还
    3 y$ k  z/ j0 z+ L7 ~/ t, t" b  \是严格要求精致细腻的风格家,他可以从某个细微的人物或旁枝末节,有组织地编排酝酿出& _( ~. z& c, v/ `
    暴力与恐怖的氛围,并逐一渲染而扩及整个情节主干,然后置读者如同身历其境,感受那毛8 v* v1 ~4 W' K8 c/ K
    骨悚然的火苗一发不可收拾的强大戏剧张力。难怪哈里斯的小说一直受到电影编导的青睐,& F! l& O, K+ i$ @! _
    三部作品全都被改编搬上大银幕。' D8 a9 Y' I$ y9 v7 h
    & V/ ]6 ^! x6 O
        独创正反角色的原型* k- X% v/ a! u
    . w9 ]7 X4 e# g" h( v+ H
        哈里斯的处女作《Black Sunday》出版于1975年,2年后即被拍成电影,故事叙述阿
    + u$ i9 n; c& i/ `6 k) U! n7 [, ^拉伯恐怖份子计画在超级杯美式足球决赛当天,引爆炸弹轰掉满场81000名球迷与亲临现场- e+ Z) D: J" d) D4 l) U
    观战的美国总统。问题是:炸弹究竟藏在哪里?出人意表的答案是远在天边、近在眼前,炸$ ?# K6 J. Z! i& ~* r$ Q3 g
    弹就设于漂浮现场上空的Goodyear小型飞船内!哈里斯在此书中独创了今日看来已成既定
    , u. ^. V+ W4 z& M. @) v1 [" x模式的角色原型:愤世嫉俗的越战退伍军人、金发蓝眼的美艳女暴徒、以及粗鲁冷酷却讨人% A4 N1 h. [8 t+ O  w+ e0 t
    喜欢的警探,而这部《Black Sunday》也在灾难-惊悚的类型小说中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经
    * _% b& ?0 t" K典境界。6 W: Y+ u: q4 u, U2 S6 F7 h- T

    + O) l/ [7 q" T' H# z' Z    探讨连续杀人魔的成因,开创惊悚小说的新局
    4 u6 W. }6 x+ P# S/ W2 j0 |' F9 j# X' {- d
        哈里斯的第二部小说《Red Dragon》发行于1981年,5年后也被视觉影像化(电影片
    ) F3 ?" I" d1 J! ^" d2 M名更改成《Manhunter》),这回故事描写的是一位拥有辨识变态心智这种特异功能的联邦! O6 }' n- C% P* v
    探员,受命委托去追捕一名心智异常的连续杀人犯的经过。这部《Red Dragon》最重要的成
    9 w( b! k0 N. R就,便是介绍了一位身兼精神病患和FBI顾问双重矛盾身分的人物出场-汉尼拔·雷克特医
    * t# j* g9 L6 u3 C生(Dr.Hannibal Lecter),又称"食人医生"。这位正邪并容一体的食人医生拥有超凡智商: K- d5 z, [9 }$ D* N
    和高格调艺文品味,是虚构的惊悚小说中,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之一,于是他的邪恶力量
    & ~! d$ z5 b' h6 _  n9 h到了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》中,获得淋漓尽致的释放与发挥,, s5 [" O$ O& X6 c- k) c) u, J
    哈里斯藉着这个角色,开创了惊悚类型的新局,他一手助长“连续杀人案件”成为热门的流
    ( B% B; G* _' y行话题,并探讨了变态心理现象的来龙去脉,而且沿线回溯到震惊50年代的连续杀人魔Ed
    * `" ?" g3 ?' oGein的犯罪学研究。这部小说当然也被随即拍成电影,那就是一口气囊括多项奥斯卡大奖
    % L# E* `1 X1 J( U的《沈默的羔羊》,叫好叫座的回应使得小说和同名电影双双列名“连续杀人魔”惊悚类型& l2 P% F: j" `% E( `1 D- _
    中的经典之作;英籍男星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因演出食人医生一角,荣获该年度的最佳男主角0 |, l( W' ]# z9 q
    大奖。
    * m1 S7 w( f% c# O; u. v    算一算时日,蛰伏已久的哈里斯也差不多该有新作发表了。且让我们拭目以待,瞧瞧这9 a' b! T% ?1 f  Y& R
    一次哈里斯(或Dr.Hannibal Lecter)會变出什么把戏,来把读者吓出一身冷汗!. i7 E, X3 V5 M1 {! H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7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七、集教师、译者、作家、广告人多样才情于一身的时代新女性:桃乐丝·赛儿丝(Dorothy L Sayers)
    : L+ l5 D0 ~4 M% y  `% N: v' u
    & x0 M- j5 Z/ k. w
    * a4 v& z4 M+ S在推理小说史上,桃乐丝·赛儿丝(Dorothy L Sayers)是一个伟大的名字。她的风格
    ) K) b4 T+ m5 |+ H: R7 N无人能模仿;她的作品无人能取代。她创造了永垂不朽的业余神探彼特·温西爵爷(Lord/ r5 l7 D; L5 S+ q
    Peter Wimsey),也撰写多部精彩绝伦的推理文学评论。她的小说,绝大部份都在推理史上' G& X! ^% u0 Q0 K( Y) p- w
    的黄金时期(1920-1940)内完成,因此堪称是最具备古典时期特色的代表杰作。3 v. Q8 y0 q7 c- R+ |1 K

    3 U% J+ ]# }! Z1 ?' q. q    打破性别藩篱的牛津高材生) z" M* U6 w3 V. x5 b

    ( O6 P& h" l! T( u! d    1893年,赛儿丝出生于她锺爱一生的牛津,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。自小,赛儿丝就
    ( j5 Q; k* k& K! f* H展现不凡的才智,7岁学拉丁文,而后再习法文。进入大学后,她依旧光芒四射,以优异的
    . w; x- s  m0 ~1 e$ C" Y: H成绩毕业于牛津。在当时保守的传统下,女性只能前往女子学校就读;因此,赛儿丝是第一
    ( v' t9 e: {# r. l! x+ I! j6 w' k批突破性别限制的时代先驱、也是取得牛津学位的少数女性高材生之一。
    + G( x/ L. }7 H3 A' P  i0 f! H7 V# i6 B0 S
        雅俗共赏的推理文学作品
    # L: M6 J7 b4 N% l, O$ p) T' X) z2 N' b
        1920年,赛儿丝更上一层楼,顺利获得硕士学位;同时间,她还在多所学院任教。- j& N# O: y# w5 y1 i9 L6 V; E
    1922年起,她在伦敦的班森广告顾问公司任职长达7年,文案功力是业界公认的翘楚。期" v8 [9 P$ ~3 j+ L
    间,她的首部温西爵爷探案作品《Whose Body?》(1923)问世,甫发行立刻一炮而红,从% W) _& @) q. s; x
    此奠定大师级的地位。对于赛儿丝的侦探小说,评论家们的看法是泾渭分明:有的认为其着
    8 F0 w" H( W; ^: H1 b' x/ d& b作是质感极佳的高格调文学;有的却指出她的小说一昧埋首于大英帝国俗不可耐的绅士气) ~$ O. c, \* Z5 Q" {! t/ {+ _9 O( x
    派,由此反应出赛儿丝对上流阶级的热中与溺爱。然而,管他评论家如何吵得天翻地覆,一
    ! `4 A2 a& H: w$ Y  d* C, Y4 T大票读者可爱死她的小说;甚至,在众多近代崛起的英籍推理作家心目中,赛儿丝的1934
    7 a" ?( {6 C5 K# c年作品《The Nine Tailors》,被公认是30年代高居榜首的推理巨作。
    1 B- Z2 g0 q0 m
    ) M4 S9 Y/ D7 j/ L  n, y! C+ n' `3 p' \    场景描绘细腻,人物呈现鲜明; y" n- q  c. l
    : h2 e" i; T" W. n+ P
        赛儿丝的文笔甚佳,她对故事中场景的描绘,总是巨细靡遗、栩栩如生,让读者深刻地
    ) i( i" S0 V, D0 L感觉彷佛置身其中;此外,赛儿丝描写人物也是一绝,她创造的角色个性鲜明活泼,连配角
    5 c3 h: F' A7 A, t' o2 Q* H4 s的戏份都各有所长,例如包打听功夫一流的老处女科琳森小姐、耿直的苏格兰警探帕克、神% s; {) f; D! i" o$ p
    经兮兮的丹佛公爵,以及温西身边忠心无二志的侍仆包特。这群配角以温西爵爷为中心称职
    & S4 p" t3 u& u% o- U地围绕在他周遭,一次又一次架构起教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情节。时至今日,赛儿丝的推理小
    0 w1 U, S/ H, ?( K说未曾被后起之浪淹没,反而是大受年轻读者的青睐;她塑造的杜撰角色、编写的严谨布
    1 e! l9 P  c0 B/ u$ v( X) I局,以及所引发讨论的善恶道德议题,皆是现代推理迷关注的话题。/ G8 E0 w( h! i& L" i

    % Y$ {- I/ R, n    引入真实情境,历久不衰的经典
    7 t5 w( W) z; X! o
    , C; P7 ]/ V) E& E9 g& H9 E    赛儿丝对推理文坛的贡献,即是将推理小说从“纯粹解谜过关”的泥淖中拉拔出来,并& X! _* o. `$ h1 ^% T9 J
    提升跻身到现代主流小说之林。在她的改革下,20世纪的推理文学有了真实的血肉面貌,
    - v/ o/ H9 i( }4 f7 K) x) s$ s- K3 b而不再只是虚无飘渺的抽象命案。1940年之后,赛儿丝停笔创作推理小说,也许在她自己8 P5 \+ |. a2 X
    的想法中,她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!此后,赛儿丝转写儿童书和宗教剧,并且为BBC完成
    7 A6 }# @) q( @多出广播剧。1957年死后至今,赛儿丝的推理作品一直是后人所崇敬的最高经典。
    7 @4 q3 h' J2 i- G! j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49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八、热爱生命、享受人生的快笔名家:乔治·西默农(Georges Simenon)
      l: R; M& H- a8 y! X
    ' F& L3 t+ w& y; J
    1 M* P% w/ T4 T( O2 j一般来说,世人对创作的定论,很少将多产作家和优秀作家划上等号。不过推理文坛上0 E& p3 P$ M9 b2 f9 Z
    有一个例外的,他的作品量多产到超过四百部,但毫不损害其高评价的美名。甚至,他被誉4 s% D: ?! I: N) N, a- R
    为法国最杰出、最受舆论赞赏的作家之一;他所创造的探长角色梅格雷(Inspector Jules7 h; p5 C/ Z- _' w2 z7 d  x
    Maigret),也是推理史上不朽的名探。这位不可思议的快笔作家,就是乔治·西默农" t" I% n& e6 J
    (Georges Simenon)。/ f" ?1 V. }6 r

    2 A8 w* F) Z$ z. x+ F( u; ~    快,快到三天写完一部小说
    : b# b* s5 B& j0 Q, r$ G! b
    2 r( F# h1 E) _" k8 j0 a" A    1903年,西默农出生于比利时的列日(Liege),他是保险业务员与寄宿舍房东之子。
    - u2 w3 M: F1 @  B+ P2 d父亲过世后,西默农从事过多项工作,包括面包店、书店,然后到地方报社。虽然他从未受" l# f* k7 |1 s0 f/ T3 K
    过太多的正统教育,但凭着一手好文笔,很快为自己挣得一块专栏。除了写得好之外,西默$ {: ?( x! f, |5 U5 f% d
    农下笔速度飞快也是一绝。从十六岁开始写作,对西默农而言,三到四天完成一部小说简直
    $ k6 r" b  k- v' `  K/ e3 U是稀松平常的事;后来,他才刻意压抑自己一个月“只要”写完一部即可。; t1 C) b$ S& k/ p- v# G5 k

    9 H3 ?% G5 i/ w$ p9 t2 ~1 _2 y, i    爱,一生爱了两万多名女子( c' P, M4 |0 h$ q

    6 p  ~- \7 }: I0 o. t    1923年,西默农移居巴黎,此时他的写作量大增,平均一天的目标是八十页的篇幅。
    : X7 e2 `+ s" ~; F: l$ u西默农因而赚了大把的钞票,拥有一辆顶级的雪佛兰名车与豪华游艇。然而不久,西默农便5 H, F2 U8 f: e3 z% C; ~& N( Y  Z" v) N
    对他的工作感到倦怠不悦。于是他决定乘着游艇出外旅行,藉此增广见闻,充实人生历练。4 Y  W# }+ ~2 ~) y- f/ n  J! J
    西默农如愿以偿,他从此热爱生命,尽情享受人生,在1970年出版的自传小说《When I. J) M- v6 r& a2 d* E' D( Z$ ~. W
    Was Old》中,他宣称一生曾与两万多位不同的女子发生性关系,其中几位后来还成为他的
    % ?. @' z% i+ Y7 z2 \% N( C妻子。
    , {% Z, G0 w7 p
    1 @" x, ^5 h4 i  h    念,因思念而让神探重出江湖
    & M% U. Y7 p+ Z+ U+ _7 ~
    3 D3 @  {3 Q  T    1929年,当时西默农旅居荷兰,他于此时此地塑造了让自己名流千史的神探梅格雷,4 }, D& f# V6 y0 A/ Z
    并于1931年发行了第一部梅格雷探案《The Strange Case of Peter the Lett》。在30年
    * T) a! V: J) ?( d4 R代,西默农一口气写了18部以梅格雷为主角的警探犯罪小说,而后突然萌生倦意,便放弃
    % l; ]: l( G8 K继续撰写此系列作品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当时西默农仍住在未被占领的法国,成日
    ( |* ?, G' Q5 m. P见到的尽是颠沛流离的难民,他一面援助他们,一面不禁怀念起梅格雷小说中的巴黎美景盛
    4 z6 g0 U3 W1 ~& n/ s+ B7 [世。于是,西默农决意让梅格雷重出江湖,从40年代后半到50年代前半期(这时他暂居美/ h3 C$ m% J2 b1 l2 r: a
    国)这段时间,西默农全力创作梅格雷探案,此时他的写作速度稍微慢了一些,每年的产量
    8 j6 W! _. b' |- S+ m+ C: j“只有”六部而已。1955年,西默农回到欧洲,最后定居于瑞士。% q2 T. o4 ?+ _
    3 E$ w& s. |& F/ G
        大,伟大不过是小说的细部整修
    $ ~4 F- `/ `) o0 _  z1 w$ o  H: w' Q4 S2 `
        或许是因为受到较少的正规教育,西默农的文字词藻鲜有华丽的修饰风格;但他可以用" F2 O/ G6 l) j0 ?* {9 _8 o% n/ e
    最精简的文字叙述,来描写角色与铺陈气氛。大多数的评论家都承认,西默农不但是营造气$ f8 h$ M/ t+ I
    氛的高手,他的小说也是心理犯罪研究的大师级作品,同时更探索了小人物在压力下的微妙/ C4 Y* X0 t3 C( {! o% n& f+ {
    变化。虽然西默农的作品已获得文坛的肯定、读者的青睐,但他曾表示:“人们总是期许我2 d% j3 d+ n8 a3 w8 X1 j' ~' J
    写出一部伟大的小说;但大众却未曾了解到,只要将我那些所谓构不上“伟大”的作品加以
    % Q9 e0 ?2 ~7 u9 p' B) c镶嵌细工,即成了旷世巨作!”西默农的自负,由此可见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51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九、无厘头搞笑专家:另类推理女杰-乔艾思·波特(Joyce Porter)* J% l# S9 x* e+ a

    1 \" [! b  \$ g9 U; X7 [! H 7 S% @3 Q4 l$ M3 q7 x( M
    阅读群书的过程当中,推理迷多多少少會看到一些无能不适任的警官,在办案时屡屡搞! S: u3 l0 w4 A5 w- o
    出纰漏,让案件不了了之。然而,这种有如通俗闹剧的故事铺陈,直到乔艾思·波特(Joyce
    ; ?" o1 O, E  M  z1 C; WPorter)的出现,才得以提升成为一种反讽手法的文学艺术形式。7 e5 }0 R0 V$ C$ P8 m; ^" _2 Y
    1 }9 e  E% {( B
        藉懒惰贪婪嘲讽正气凛然: W! L& s( M6 z' H7 H7 E

    0 z* v4 z0 b6 \    那么,波特究竟做了什么?原来,她一手创造了苏格兰警场总探长威尔福瑞德·多佛% B6 r( O" E2 @
    (Wilfred Dover),这位妄自尊大、粗鲁肥肿的警官,虽是警界亟欲拔除的眼中钉,但他
    ) z. K1 W' Y( h. Q. t5 H终究能歪打正着地破解悬案-也许是因为凶手总是凑巧比他还笨一点吧。结果,这种彷若无3 U& v+ w$ v- F* g- [) g5 s
    厘头嘲笑警界的推理喜剧类型,却造成推理迷迳渭分明的两极对立:喜爱多佛的视他为反政/ v! X5 y- Y& O4 }% U
    府的超级偶像;厌恶他的根本无法容忍其低智商、低品味的作风,并称呼他为“大英帝国中
    / ], [/ I8 `1 v& {1 J" |最懒惰贪婪的警察”!纵然意见如此分歧,推理迷仍一致肯定多佛此角色的创新写法,以及- X- a; \- I$ _' u
    波特无可动摇的大师地位。
    , b- E7 a/ D0 z0 t- N. j  G
    5 X  @6 Q) Z% a) u$ b2 e; l, P, T. R    颠覆正统推理的另类作品' u. _1 b1 e+ M# T( C1 m/ z# j

    * K* m# H  K& U5 o' F    乔艾思·波特,1924年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的赤郡(Cheshire),21岁时以优异成绩4 k( K, M) p) ?  N/ \
    取得伦敦King学院的学士学位。毕业后她随即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机关服务,工作十四载后) Z  T; Z' ^$ h; j9 I* I' }
    才退休开始着手编写糊涂探长多佛的系列小说,世人将她和Patricia Moyes、P.D.James并- t" J0 w1 e0 P) l
    称推理三女杰。波特擅长以各种不同的角度,来塑造书中的人物角色,唯一例外的是她最着
    8 L3 A* F7 q0 k名的探长多佛,这家伙眖头到尾都是一副搞笑欠扁的模样。1964年,波特在《Dover One》% n  z/ {7 [; L& J# L  U
    让多佛首次粉墨登场,一开始就把他外放到偏僻的Creedshire城镇,教他负责找寻失踪女# T, E& U3 J4 x0 V
    子这类看似无关紧要的案件。经过了《Dover Two》、《Dover Three》的磨练与尝试,波特
    4 T8 {; g2 _6 r4 _! R1 M终于在第四部作品《Dover and the Unkindest Cut of All》,奠定其经典名作的崇高地9 Y3 Q& L2 Y- }) e5 n3 E
    位。直到今天,多佛共演出21个长篇大作及众多短篇小故事。若说要找个演员来诠释这号
      j9 c9 F0 `& t# ^% ?人物,化老十岁的妆、且增肥100磅的喜剧明星金凯瑞(Jim Carrey)最适合不过。/ g0 h+ k! {6 c+ E+ e

    ) w8 B1 @( U" I) y8 ^! {% A7 r+ K    喜感多于性感,体力多于智力
    " F1 k7 y2 T; v) w6 k  t8 s- b8 G! S- \2 H4 |8 l  T  n! j& |- a, i
        除此之外,波特还另辟两条主角系列的小说路线:一为笨拙的国际间谍Eddie Brown、8 j: q! B8 [0 M$ T, L( V; L
    一为精力充沛的女伯爵Constance Morrison-Burke。前者在四部作品中,扮演成事不足、
    7 v# Y5 N: ]2 E/ r6 R2 w* E8 j败事有余的间谍,但是在这傻瓜的心目中,没完成任务还不算是最糟的,他最担心自己对于$ R/ a8 _/ ?* d
    内在情欲的掌控不佳,因为连姿色平庸的女子都可以叫他心猿意马、蠢蠢欲动;后者这位年- I2 q  E" c. f" K3 B) H, A
    老的业余女侦探,彷佛是冲着克莉丝蒂笔下的玛波小姐而来,因为女伯爵年纪虽不小,浑身! l# \2 ]' m. i" \8 P
    上下却有着施展不完的精力,她會客串起侦探的身分,完全是由于柔软体操运动无法耗损其  U6 e, P2 \8 I2 v8 Z  @
    体力,于是老人家突发奇想,弄个女子橄榄球队来玩玩,于是无意间介入了一桩谋杀案。- P) n1 H2 }" }" e/ B; H8 I
        概括来说,波特所创造的主要英雄人物,总是喜感多于性感,体力多于智力。如果你不& B( o5 X2 @0 c  \9 y
    热中于正经八百的解谜游戏,也对拥有超人智慧的神探感到无趣乏味,那么,乔艾思·波特, c1 O8 X' `7 E% I  m0 R
    的无厘头推理作品,會让你在蠢事连连的情节堆砌中,小则喷饭不已,大则狂笑三天三夜!
    4 I. P; J- G3 y& a# u+ B: d
    : B/ B  k- I) U  ?# t& D    代表作品:
    * u; d* ^- e: r; y2 H$ O# M
    3 v. n# o6 @8 b. ]  p1 Y* z    《Dover One》,1964;
    - j+ B; Q/ I1 b9 ]3 [. p    《Dover and the Unkindest Cut of All》,1967;

    " W+ u( ?# B6 J# U    《Only With a Bargepole》,1971;
    ; X) t" ^( y& o1 h* f4 y7 `) y    《The Package Included Murder》,1975;' ]4 Y$ R$ q& K  ?- I
        《Dover Beats the Band》,1980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15-3-21 10:10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22

    主题

    22

    回帖

    64

    积分

    少年侦探团

    积分
    64
    UID
    270
    元宝
    435 个
    金币
    181 枚
    热度
    28 ℃
    魅力
    4 点
    贡献值
    0 点
    玫瑰
    0 朵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4 23:51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十、操纵神探的解谜大师:柯林·德克斯特(Colin Dexter), Q" p2 _- k" i* n: ]& g* h
    9 h8 l! M" s' ]+ }: m) W: v1 l

    / t& `! j. d# W) R8 ~( d
    4 [" d* R, T0 j+ W. @: X; J: t/ N一般来说,作家创作的功力可分为两种程度:无我境界,以及有我境界。前者笔下的主
    8 J! z& j8 F& n% b+ y* K角个性千变万化,能文亦武,彷佛与作者丝毫无关连,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虚构人物,如创造/ X4 A1 a7 h$ K' N2 @
    出郭靖、杨过、韦小宝等角色回然相异的中国武侠文学泰斗金庸,正是此类作家;后者所谓
    5 f! c7 P, D. n4 q的有我,自是指书中处处可见作者的身影,换句话说,主角简直是作者的代言人,柯林·德
    % ~  L1 w( r: N+ i, H. A克斯特便是堪称这类作家中的翘楚。5 D$ Q. h. H  l6 u- G
    . m  B2 X8 {1 ^
        剑桥作家,幽默博学兼备' W5 \3 {8 @9 ~9 u# a, F" b' y
    1 q& H: ^- R2 J; q  [; @3 a, m1 g0 m
        1930年,柯林·德克斯特出生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,自小喜爱文学。1953年,德克. `" b7 T7 T0 n2 I0 r2 x
    斯特于剑桥的基督学院取得古典文学的学位;5年后,他在同一学院继续攻得硕士学位。而
    % y. p  x3 m% v" }8 |5 `+ g3 @; [后,德克斯特进入皇家特种通讯部队服役,退伍后便在多所学校任职。由于长年文学素养的5 K: F; M, z& [* \3 s0 W
    训练,德克斯特自然而然地走上创作之路,更因为热中于填字谜游戏,对他选择推理小说的6 P5 n0 E. N  W6 b4 g! ~
    创作有间接的影响。德克斯特的风格传承于另一位大师Michael Innes,在扎实的解谜布局0 t/ `; B% v1 b  k+ j
    里,巧妙地呈现出笔者的博学多闻与幽默感。在他以牛津为地理背景的系列作品中,成功地$ o; z! `4 ~# e6 C
    塑造出一位神探莫尔思(Morse)。
    4 M7 A& p9 j1 h8 T/ u. R' {: G& N% T& }6 A) }2 w* e
        分身奇术,神探尸体双职0 L% W$ v- x$ g) a$ e) o
    * q- j% C( [; m3 J5 ^' E; s
        如同前言所述,刑事调查局的组长莫尔思,其实就是德克斯特的化身。莫尔思的兴趣,, ], q( @. l& Q! |0 \9 T. b) p
    即是德克斯特的专长:文学诗赋、古典音乐、以及填字谜游戏。尤其在填字谜方面,德克斯
    . V) w# a0 A+ v' E8 Y( N3 _- L特可称是高手中的高手,他曾两次于大赛中获得首奖,这种解谜的思考逻辑训练,的确对推, W) z: z3 U& }+ n8 I7 o
    理小说绵密羉复的布局编排有极大的助益。另一方面,德克斯特有严重的耳障碍。在1977
    . e  a& K9 o1 w年的作品《昆恩的静默世界》中,这项残障被转化成遇害人惨遭谋杀的关键原因,德克斯特
    & u  Z. x$ F# o# R* V6 o藉此暗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里所遭遇的困扰与不顺。同时化身为神探和被害人,德克斯特表1 c, S; y" ~- u  i! R
    现出来的“有我境界”,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。4 r' \1 p/ o) n% I8 T

    , e5 E  u- p6 ?8 w: k0 F1 {    牛津神探,以假乱真的玩笑
    9 h3 V3 @3 F9 q) m; @6 _& Z4 Z' S; g# U# u% z5 j
        在小说与现实的对照中,唯一不同的是德克斯特是剑桥人,莫尔思却是活跃于牛津的警3 i) B+ {( N2 o6 Q
    探,德克斯特刻意将犯罪现场全设定于牛津大学城,或许是剑桥人藉此污蔑牛津,让牛津的
    / `3 ^2 B2 \8 e! d* C. [文化气质显然不及剑桥,这也许是文人灭他人志气,长自己威风的一种玩笑。
    * b& ^$ W" I; x; x    德克斯特曾于1979年、1981年两度获英国推理作家协會颁赠银匕首奖,1989年更上层, {: v" W3 J$ _% C2 ]* P: v
    楼,囊获金匕首奖的最高荣誉。如今已届70大寿的德克斯特,无疑是当前仍在人世的推理
    & B# g6 p, x% K0 v* T大师中,辈分最高的一位,因此,若称德克斯特为当世的谋杀之王,应不为过。4 e# z' d8 u  @3 |

    + a7 O" w5 m# @3 |    作品有:) g" \- d: }8 O
    ! B9 w: U5 ], e% {" L/ j
        《Last Bus to Woodstock》,1975;
    7 K& y9 l7 |3 Q    《最后的衣着》,1976;
    2 ?$ @0 J- Y+ A. `1 {1 a$ y    《昆恩的静默世界》,1977;
    + ~! u  J/ t6 N+ |1 t' C    《Service of all the Dead》,1979;7 R: ^+ _$ i- G5 ]$ W9 h
        《The Dead of Jericho》,1981;
      i5 g" d  `2 v- u    《The Riddle of the Third Mile》,1983;
    , Z+ F9 s+ h0 J    《The Secret of Annexe Three》,1986;% \+ B7 u9 Z& u) t' h
        《The Wench is Dead》,1989;4 s, v4 Z2 ]; X. R$ T4 J8 C+ U
        《The Jewel that was Ours》,1991。1 h2 s+ H/ @* w" H3 z9 D! X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关闭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Archiver|手机版|推理书库

    GMT+8, 2025-8-5 14:41 , Processed in 0.122489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