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关闭
×
《无证之罪》已看完,总体来说,这是一部逻辑清楚、推理精彩并且感人的悲剧。4 ]/ h1 M J6 _5 Z0 k
紫金陈丝毫没有在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上做遮掩,做文章,于是在他字里行间的暗示下,基本上当骆闻决定帮助小情侣的时候,就可以断定他是嫌疑人了。这是非常冒险的一种写作方法,然而读到这里,却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,因为更大的悬念产生了:% s/ Q$ M8 G; w! s+ t
1、他是如何帮助小情侣去破坏现场,掩盖犯罪证据的?
4 ^. d% V, d& }& R1 d/ ? 2、他的妻女为什么失踪?到底在她们身上发声了什么?
4 i( h& ?3 [. x N, @: G* p1 E0 q2 y 3、他的犯罪与妻女的失踪有什么联系?
& ~: m6 z+ I2 e3 G5 v( A8 C: k 4、犯罪现场设置为什么具备那样的特点?
/ M6 s$ J5 ~6 x" I" t 随着情节的发展,事实一点点浮现水面......紫金陈在这部书里对于骆闻的描写是比较细腻的,非常容易博得读者的好感。其一是他妻女的失踪,其二,不同于之前他写的谋杀官员,虽然那也是除恶扬善,伸张正义,然而那个层面太大了。这里面他去具体的帮助小情侣,就有了故事的人物感,真实感。
8 G, t U R6 p- J/ k 我想正是由于紫金陈之前的作品里犯罪嫌疑人屡次能最终逍遥法外,于是对这部作品的结局就有了不好的预感,因为他不可能重复一样的套路。事实验证,果然是悲剧。
. N" C7 Z/ W- |! e 下面说说几点不足:
, v& j2 P Q0 j* Z9 e# A 1、犯罪现场设置中,在被害人的嘴里放置利群烟,这个太多余了,明显有嫁祸他人的意味。看来,给这个香烟做广告的目的是达到了。 {) }/ l& m0 \. Z% e
2、一直在鼓吹逻辑学,文章结尾,通过骆闻的嘴说出了,“逻辑学比犯罪现场勘察学更有用”。这样写的话稍显作者的无知了。须知任何犯罪量刑讲求事实证据,证据从何而来?逻辑学只是推理的过程,但是最终的量刑肯定要通过现场勘查留存的证据来决定。按作者的逻辑,难道推理猜测更重于事实证据吗?, d) k4 l+ ^1 k2 _( ?' {3 ]
3、作者对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太浅薄了,一直在通篇贬低犯罪心理。通过他对犯罪心理的贬低的理由、言语,我认为紫金陈对犯罪心理的认识是这样的:“基本上在走访犯罪现场周边群众或审讯犯罪嫌疑人时,通过观察目标人群的神情、语言、动作、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,判断是否说谎,是否具备作案嫌疑等。”这个真不叫犯罪心理!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,交给测谎仪就可以了。3 H/ w& e( Q( ?, A5 {" C- {" D9 l
我理解的犯罪心理是:犯罪心理的应用通常是针对连续杀人案件,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,搜集相关证据,找到案件设置相同的关键点及模式,如被害人死因、利用的犯罪工具种类、被害人衣物、饰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有没有被犯罪嫌疑人“收藏”等等事实,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性别、大致年龄、犯罪的动机、从事的行业、卫生的习惯、生活的偏好、居住的范围等等相关因素具有共同点的一类人,这是缩小嫌疑人圈子,以此再根据推理及犯罪证据寻找最终的作案者。建议紫金陈有时间看看美剧《cm》。+ S, A0 s* [* I& G
4、硬要把案件比作多元方程组,真没必要,我一点认同感也没有。
' j' W% Y8 L- f1 D 不过这些不足不是文章的硬伤,不影响逻辑结构,不影响阅读,不影响故事脉络的梳理。只是希望紫金陈在未来的写作中,要架高一个理论并让读者认同,没必要通过贬低其他理论的办法来实现。8 Q- w$ L2 o- B2 T* C; P G" M. n
总之《无证之罪》是目前我看过的紫金陈最出色的作品,希望他把推理之王系列构述的愈加精彩。
1 \; b' Q) C0 _8 U I% ~4 v2 D+ c( J7 F7 ?( s$ |
+ o4 I& {( w" Z1 t( O, A. D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