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l841123 发表于 2019-4-6 22:42:55

上世纪80年代我觉得是大陆对外国推理最开放、最视野开阔的

本帖最后由 ll841123 于 2019-4-6 23:14 编辑

当下大陆引进的外国推理小说种类固然颇多,但总体看上去,由于受到读者市场的驱动,引进面显得狭窄,几乎都是外国畅销流行什么,我们跟着引进什么。
这种选择不能说不对,但也忽视了大陆推理读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口味差异。外国流行的我们未必喜欢,而且,我们大陆上世纪翻译、引进的外国侦探小说,并不是与那本书的出版同步的。克里斯蒂、奎因是20、30年代的作家,森村诚一、西村京太郎是70、80年代的作家,我们都在上世纪80年代,一齐引进到大陆来了。作品和作家种类和类型的确瞬间丰富,但也许读者会消化不了。
现在却逐渐被市场束缚,被动地在网上搜索,看外国网站上哪些书热门,就引进哪些书。这样引进可能来钱快,但说真的,过度屈就读者。读者毕竟在选择上有盲目性。
我觉得出版单位,应该对读者有引导作用,由出版单位负责人钻研读者心理,选择能对读者有引导,且读者爱看的书提供给读者,对读者阅读适度进行导向。如果迁就读者,难免会出现文化市场跟随流行趋势盲动的现象。读者的口味随时会变,读者需求其实具有盲目性,如果出版社自身没有方向,完全迁就读者,只怕出版会混乱。所以我一直觉得,台湾对外国推理的引进,规划的要比大陆好,因为他们有对推理很了解的人坐镇负责规划,如林佛儿、傅博、詹宏志等,大陆一直缺乏这种领路人做规划。
当然,引导读者也需要符合读者口味,应该把握当下读者口味的总体趋势,然后选择符合趋势的优秀作品,而不是外国流行什么,媒体杂志吹嘘什么,就跟着引进。比如作家余华曾讲过一个事情,他发现上中学的儿子喜欢追网络玄幻小说,但他看了看,觉得那些书太俗太低,于是他根据儿子追看的网络小说风格,选择让他看大仲马、凡尔纳的通俗小说,推荐其阅读。他儿子听他的话去看,结果就喜欢上了。后者同样是通俗小说,但水平只怕要比国内连载的网络通俗小说要高吧。
我觉得如果出版社能像这样,把握市场择优出版,而不是因为东野圭吾畅销,就一直出他出到完,引进他的全集。他不好的书一堆,真没必要引进和阅读,浪费资源!
所以我想,能像上世纪末,在选择作家作品时择优而引进,能让读者多读到精品,视野开阔更好,现在总觉得国内是什么流行就啃到死,一些烂作实在没有翻译、引进的必要,不如省下钱来,介绍些大家不熟悉的作家的经典作品,在国内培养新的热门人物和热门作品更有价值。
因为读者毕竟获取的资料有限,也许这个世界上,有能够让人爱读,只不过国内读者限于时间(过去的老书)或地域(国家偏远)原因,大家不了解的好书呢?就比如笹泽左保的《溶于雾中》,看过的人都称赞是好书,豆瓣一度打分9.3,但看过的人不多,评价的更少,是典型的冷门佳作。如果靠市场读者去票选,只怕几辈子出版社也不会相中它来引进,可能大部分出版社都不知道它。这不就错过好书了吗?
所以还是觉得,应该由出版社对读者进行适度引导,培养读者,而不是屈就读者,哪些书网络呼声高就引进什么。当然吼者也必然要参考,但不要老是根据后者来安排计划。

daltonkan 发表于 2019-4-7 08:00:58

我最近在蒐集 約翰.哈威(JohnHarvey約翰.哈威)的作品。
看到一篇對譯者的專訪,跟你的想法可以相呼應
參考一下



wumeia 发表于 2019-4-7 11:57:14

视野开阔就等于广撒网,就等于粗放不能保证本本都大卖,就可能赔钱,出版社也难啊

ll841123 发表于 2019-4-7 11:58:10

daltonkan 发表于 2019-4-7 08:00
我最近在蒐集 約翰.哈威(JohnHarvey約翰.哈威)的作品。
看到一篇對譯者的專訪,跟你的想法可以相呼應
...

谢谢daltonkan兄,有时间我会读一读,感觉岛上对推理小说的品评比这边要更深刻,掌握资料更多。

newfresco 发表于 2019-4-7 12:40:45

其实好看与不好看完全取决于读者的个人经历和偏好。国外的好书也完全取决于国外读者的接受的教育,文化与偏好,换句话说,就像楼主所说,他们觉得好的我们不觉得好。我觉得,出版社的初衷是没有问题的,毕竟不盈利是无法保证持续性发展的。但是,随着国内读者素质的不断提高,只要出版社扩大出版范围,读者一定能够在泥沙中选出金子,并能倒逼出版社进一步规范,缩小出版范围。任何事物的发展,首先都是量的扩大,然后引发质的裂变。完全讨好所有的读者是不现实的,例如我国读者对于日系推理和美系推理的偏好就存在群体的差异。豆瓣上的评分只能作为参考,这里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统计学问题。

ll841123 发表于 2019-4-7 17:43:18

newfresco 发表于 2019-4-7 12:40
其实好看与不好看完全取决于读者的个人经历和偏好。国外的好书也完全取决于国外读者的接受的教育,文化与偏 ...

我还是可惜许多经典作品因为名气不够或时代已过,而被出版界长期搁置。那些书读者未必不喜欢,只是因为出版社不出,读者不熟悉,于是无从判断。

newfresco 发表于 2019-4-7 18:10:35

楼主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不过,从现在的小说的平均水平来看,还是高于前人的。这是各个领域都存在的问题。新的作者在不断总结前人的手法,并且融入符合今天读者的世界观,价值观的东西,反映现在社会的弊病与矛盾,并且给读者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发泄渠道。而且,喜欢是一个非常主观化的东西。就我来说,阿婆和福尔摩斯系列的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无法获得我的共鸣了。另外,村上春树极力推荐的漫长的离别,我也不太喜欢,无论语言还是故事本身。虽然任何学科都提倡熟读经典,但我认为,在今天的社会里,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,时间是及其稀缺的,他们需要的不是经典,只是疲劳路上的一杯茶而已。除非是研究推理小说的学者(他们只是一个小的群体,而且通常具有阅读原作的外语能力)和完美主义者,一般读者不会去过多收集这些经典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出版社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ll841123 发表于 2019-4-7 20:18:37

本帖最后由 ll841123 于 2019-4-7 20:19 编辑

newfresco 发表于 2019-4-7 18:10
楼主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不过,从现在的小说的平均水平来看,还是高于前人的。这是各个领域都存在的问 ...
是啊,这个我肯定明白,所以比较可惜。我现在属于贪图对推理进行整个历程全面了解,因此更想对某些翻译薄弱的时代有机会看到更多。
另外我觉得,推理界应该存在超越时代,不因时间而降低其阅读价值和市场效益的“通俗经典”,就像金庸的小说一样,而这类作品国内引进的不够,比如《溶于雾中》《七个证人》,我对类似这种,可以穿越时代的经典,还是希望更多引进的。

pinktin 发表于 2019-4-7 22:15:47

现有小说水平高于前人们?emmmmm实在不敢苟同
就现在的小说发展趋势来看,无论是推理还是科幻,甚至是最普遍的通俗类小说,总体来说走向低迷才更为恰当吧
就爵士和阿婆来说,现在的小说别说高于他们了,连能和他们做比较的小说,都没出现一两本呢
而钱德勒的小说尤其《漫长的告别》已经迈入文学范畴领域了,他之后无出其左右者,一个能和他的写作功力和故事架构比的作者,都没出现过

当然啰,现在是碎片式阅读时代,相当多的人阅读能力已经退化到了一次读个几百字都很困难的地步,所以网文里百万字注水长文频频出现,又够长每次读个几百字又足够打发时间,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,自然好的作品能被阅读并推广的几率非常少
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,并不是一个读书人乐意看到的情况

ll841123 发表于 2019-4-8 10:25:57

pinktin 发表于 2019-4-7 22:15
现有小说水平高于前人们?emmmmm实在不敢苟同
就现在的小说发展趋势来看,无论是推理还是科幻,甚至是最普 ...

说到网文注水,我有些怀疑,这可能是网络文学发表机制造成的。网络小说都靠点击率来取得收益,如果不够长,点击阅读的人不够多,于是这书根本引起不了关注,更别说排进推荐榜了。但书未必不好,就是还没等引起关注呢就完了。为此只好长长码字,尽量拖延,期待收获的关注更多,网文才有收益。经常看到网络作者说,自己在网上码了上百万字,才终于挣到钱,码几百万字才出名。不靠编辑筛选而完全凭读者自由选择,肯定会有盲目性。所以我觉得网文罗嗦废话多,写的太长是机制问题。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上世纪80年代我觉得是大陆对外国推理最开放、最视野开阔的